“得陇望蜀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的成语,最早出现在《后汉书·隗嚣传》中。这个成语描述的是东汉初年,公孙述在蜀地自立为帝,隗嚣在陇西称王,刘秀统一全国后,先后征讨隗嚣和公孙述。隗嚣被打败后,他的部将王元劝他投靠公孙述,说:“现在我们已经失去了陇西(陇),如果我们再去夺取蜀地(蜀),还可以有一番作为。”但隗嚣并没有采纳这一建议,最终被刘秀消灭。因此,“得陇望蜀”便有了“已经得到陇西,又想得到蜀地”的意思,形容人贪得无厌、永不知足。
在历史背景下,这一成语具有丰富的内涵。首先,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权力斗争和割据局面。东汉初年,中央政权尚未巩固,各地豪强纷纷割据自立,隗嚣和公孙述就是其中的代表。他们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在各自控制的区域内建立政权,但这种割据局面最终难以长期维持,因为中央政权的统一趋势是不可阻挡的。其次,成语“得陇望蜀”也揭示了人性中追求更大利益的贪欲。隗嚣虽然已经控制了陇西,但王元的建议表明,他仍然有进一步扩张的愿望。这种欲望不仅在古代社会存在,在现代社会也同样普遍。企业追求更大的市场份额,个人渴望更高的社会地位,这些都是“得陇望蜀”精神的体现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得陇望蜀”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对已有成果不满意,总想着更多、更好的人。这种心态在商业、政治、个人发展等领域都有所体现。例如,一个企业在某个市场取得成功后,往往会寻求进入新的市场,以求获得更大的利润;一个政治家在某个职位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后,往往会谋求更高的职位;一个个人在某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后,也会寻求在其他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。这些都反映了“得陇望蜀”的精神。然而,这种精神既有积极的一面,也有负面的影响。积极的一面在于,它激励人们不断追求进步,提升自己;负面的一面在于,过度的贪欲可能导致资源浪费、人际关系紧张,甚至背离初心。
相关问答
1. 问:成语“得陇望蜀”最早出现在哪本书中?
答:成语“得陇望蜀”最早出现在《后汉书·隗嚣传》中,描述的是东汉初年隗嚣和公孙述的故事。
2. 问:成语“得陇望蜀”有哪些类似的现代词语?
答:现代类似“得陇望蜀”的词语有“贪得无厌”、“永不知足”、“永不满足”等,这些词语都形容人对已有成就不满意,总想着更多、更好的。